千百年来,酒撩拨着文人墨客的诗情,也醉了无数游子的乡愁。 对很多奔波在外的老广来说,刻骨铭心的味觉记忆中,一定少不了九江双蒸酒的醇香。那独特而醉人的豉香中,装着旧街老巷,岁月悠长。 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
《广东印记》之
《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
带你一起开启一场寻味之旅
在九江双蒸酒弥漫的豉香中
感受那份深深的眷恋
浓浓的乡愁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是九江双蒸酒的出产地。
地处西江之畔的九江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潮湿,降水充沛,全年平均湿度在81%左右,有利于微生物酿造和酒曲制作。
相传,南海九江的酿酒技艺起源于明朝,当时九江水陆交通便利,各地商贾云集,对酒的需求量比较大,九江乡陆续出现了私人开设的酿酒坊。
及至清末民初,九江呈现出“巷巷有酒坊,街街有酒店,人人论酒经”的兴旺景象。“无需杏黄招客至,九江自古是酒乡”之说,在坊间广为流传。
九江酒厂的酒窖
在九江众多的酒坊中,又以永德兴、友隆兴、利农、大德等12家酒坊最受欢迎,后被称为“九江十二坊”。
九江双蒸酒创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据《南海县志》(2000年版)记载:“早在清道光年间,九江米酒已行销港澳及南洋各地,在珠江三角洲颇具盛名,时以良乡友隆兴酒庄酿制的‘双蒸’酒,用两次酵醪重蒸而成,最受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喜爱。”
窖藏九江双蒸酒
清代诗人曾恕品尝双蒸酒后留下了“垂竿布网闲中事,庆举双蒸醉月明”的佳句。康有为先生的老师、岭南名儒朱九江先生对家乡酒更是爱不释手,称道“喜得儒林陈佳酿,助吾茅舍款嘉宾”。
民国初年,谭篆青主持的“谭家菜”在北京崛起,谭氏常以“良乡双蒸”待客。20世纪20—30年代,九江双蒸酒成为广佛民间最通行的米酒,曾被写入流行粤曲《十字歌》。
早期的米酒工艺,主要的火力热量由烧柴提供,很难把控温度,导致酒精含量低,香味也不够浓烈。而双蒸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九江双蒸酒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用大米、黄豆等制成酒曲。
续添蒸饭、再度发酵、冷却馏酒、斋酒贮存、陈肉酝浸、精心勾兑、过滤包装,整个酿制过程,需经过十几道工序。其中的蒸馏工艺,尤为关键。酵饭第一次蒸馏后,要在蒸出的酒里加入等量的酵饭再次重蒸,这种“双蒸”工艺的串香功能,使酒香更加浓郁。
九江双蒸博物馆内的制曲场景还原
酒曲
陈肉酝浸,是九江双蒸酒的点睛之笔。新酿造的双蒸酒,须在陈年肉埕酝浸一个月以上,此时,与陈肉分离后制得的酒,散发出独特的豉香。
陈肉酝浸
之后,酿酒师还要将不同年份,不同批次,不同季节的酒液进行重新组合,勾调后的酒液,温润宜人。
适宜的水土环境、独具匠心的酿制技艺、岭南人民的群体创造力,最终造就了九江双蒸酒玉洁冰清、豉香独特、醇和甘滑、余味爽净的优良品质。
1952年,以永德兴为代表,利农、大德、公源、金记、祥隆兴、太上、生兴、鸿德、大益、宏记、恒发隆等12间酿酒作坊共同组成“九江酒业联营社”。
作为“九江双蒸酿酒技艺”的唯一传承单位,九江酒业联营社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
九江双蒸酒
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九江双蒸酒的许多生产环节已实现机械化,但酿造过程的核心环节——酒曲饼丸的生产,至今仍采用手工生产,并会根据曲、天气、原材料的变化而灵活控制工艺,确保了九江双蒸酒醇正的口味和稳定的品质,九江双蒸酒得以长盛不衰,一直畅销海外。
在恪守传统酿制技艺的基础上,九江酒厂不断创新,推出了绵甜悠长的十二坊系列、酸甜可口的青梅酒等酒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九江酒厂生产的青梅酒
作为我国豉香型白酒的代表之一,2009年,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九江双蒸酒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内第一家米酒文化博物馆——九江双蒸博物馆于2017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还于2023年通过复核,再获“中华老字号”资质认证。
截至2023年底,九江双蒸酒年产量超7万吨,出口量长期稳居全国前列。
我国第一家米酒文化博物馆——九江双蒸博物馆
对无数岭南人和海外游子来说
一杯双蒸入口
品的是记忆中的故乡水、家乡酒
是200年广东味
醇香悠长